
图1:颊上皮细胞(a)对照:无微核(b、c)病例:分别有1、3个微核。(Giemsa stain40x)
赛义夫汗1, *Sadaf哈桑2Asad U汗2
1印度阿利加尔穆斯林大学牙科学院Z A博士牙周病和社区牙科学系*通讯作者:Saif Khan,牙周病和社区牙科学系,Dr Z A牙科学院,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阿里格尔,印度,E-mail: saifgood@gmail.com, sadaf11hasan@gmail.com
摘要目的:研究洗必泰漱口液对慢性牙龈炎患者口腔上皮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
方法:慢性牙龈炎患者(n = 50)是专门机械斑块措施作为控制(A组)和慢性牙龈炎患者机械斑块措施连同附属0.2%洗必泰漱口水(n = 50)为例(B组)。从这些病人和口腔上皮细胞被收集在缓冲液中,8000转离心5分钟。用冷甲醇(100%)固定细胞。玻片37℃保存过夜,5% 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观察2000个有核细胞,计算微核频率。
结果:病例的平均微核频率(4.62±0.433)约为对照(0.6±0.125)的8倍。然而,在病例和对照中存在的微核细胞总数分别为140和28个。本研究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我们的微核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抗斑块剂氯己定诱导DNA损伤,导致遗传毒性。
牙菌斑;牙龈炎;洗必泰;漱口水
慢性牙龈炎和慢性牙周炎是由牙菌斑[1]引起的两种牙支撑结构炎症性疾病。机械菌斑控制措施如单纯使用刷牙和牙线来控制菌斑是不够的。化学菌斑控制措施,如漱口水,是作为辅助而不是替代机械菌斑控制措施[3]。洗必泰漱口水被认为是金标化学菌斑控制措施[4]。洗必泰的抗菌斑作用是由于其对细菌膜的强烈吸引力,导致低浓度时细胞通透性增加,高浓度[5]时细胞溶解和细胞死亡。洗必泰对牙龈细胞[6]有细胞毒性。
此外,对氯苯胺,氯己定的分解产物已被证明具有诱变作用[7]。微核是基因毒性损伤的生物标记物,是由上皮细胞基底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其中未附着的染色体或其片段被排除在[8]核之外。健康人口腔上皮细胞中微核的患病率很少见,但当暴露于辐射或某些基因毒性物质[9]时,微核患病率增加。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计算使用者口腔上皮细胞的微核频率来评估洗必泰漱口水的遗传毒性作用。
该研究是在阿利加尔阿莫大学Z A牙科学院和医院牙周病科门诊报告的患者中进行的,与阿利加尔阿莫大学跨学科生物技术单位合作。
慢性牙龈炎患者(探诊深度≤3mm,使用William Periodontal Probe),系统健康并在解释其潜在风险和益处后同意加入我们的研究
参与研究的患者被分为两组
A组或对照组:慢性牙龈炎患者(n=50),只进行机械菌斑控制(I期),没有任何辅助化学菌斑控制措施。
B组或病例:慢性牙龈炎患者(n=50)机械菌斑控制和辅助0.2%洗必泰漱口水(水基)。
在本研究中,洗必泰漱口水的使用频率为每天2次(10ml 0.2%洗必泰漱口1分钟),使用时间为1周至6个月。
用William’s Periodontal Probe分别记录Loe和Loe[10]的菌斑指数和Loe和sili[11]的牙龈指数。
吸烟者、咀嚼烟草者或有任何形式的烟瘾的酗酒者、龋齿患者或有任何牙科修复、正畸器具、可摘局部义齿、铸造局部义齿的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12-14]。
数百病人包括本研究的50控制(A组)和50例(B组)患者年龄介于13到73年A组而15到70年在B组有30个男性和20名女性在25和25个男性和女性组在B组。
本研究经我所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纳入研究前征得患者知情同意。
盐酸Trizma (Tris-HCL),乙二胺四乙酸(EDTA),印度SRL。Giemsa染色剂,氯化钠,甲醇和氢氧化钠颗粒来自默克,印度。
将0.1 M EDTA、0.001M TrisHCL和0.02 M Nacl溶于1升无菌蒸馏水中制备缓冲液,用NaOH将缓冲液pH维持在7.0。
收集每个参与者的颊部细胞时,使用软毛牙刷轻轻地刮擦脸颊,不造成颊部粘膜[15]的损伤。然后,将含有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牙刷旋进一个装有缓冲液的试管中,将细胞悬浮在缓冲液中,形成细胞悬浮[16]。
收集的口腔细胞使用Surralles et al.[14]提供的缓冲液离心(8000 rpm, 5分钟)洗涤两次。洗涤这一步使内源性dna酶失活,去除细菌负荷和细胞碎片,否则会使[17]评分复杂化。然后将这些细胞涂在上面以清洁预热过的显微镜玻片,并让其风干。用冷甲醇(100%)固定细胞。玻片37℃保存过夜,5% Giemsa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载玻片,每个细胞筛选出2000个有核细胞,以检测微核[18]的存在。
所有微核均按Tolbert等人[18]标准评分。微核细胞是一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含有dna的结构。微核面积约为主核面积的三分之一。微核通常比主核的染色更浅(图1)。取细胞质完整,与相邻细胞无重叠,无碎片的细胞计数微核[18]。
采用学生未配对检验对B组和对照组的微核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A组和B组的微核(MN)频率、牙龈指数(GI)和菌斑指数(PI)值分别见表1和表2。而表3显示了微有核细胞的频率例(B组)和对照组(A组)。这显然是描述从表3 MN平均频率在B组(4.62±0.433)大约是8折大而A组(0.6±0.125)。而A组和B组的微核细胞总数分别为28个和140个(表1和表2)。本研究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图1:颊上皮细胞(a)对照:无微核(b、c)病例:分别有1、3个微核。(Giemsa stain40x)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洗必泰漱口水使用者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微核数量来评估其遗传毒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脱落的颊上皮细胞进行微核检测已被经常用于对暴露于烟草、农药和酒精等多种基因毒性化学物质的人群的遗传生物监测,其频率的增加表明有患癌症的风险[19,20]。
微核检测的主要优点是评分相对容易、成本效益好、资源有限、可对大量细胞进行精确评分,并能反映基因组的不稳定性[21]。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计算了在脱落的颊上皮细胞中病例和对照的微核频率。如表1所示,观察到微核的总数在A组30,B组为231(表2)。观察到微核的平均频率例(B组)和对照组(A组)分别为4.62±0.433,0.6±0.125(表3)。这些观察结果显示,患者口腔上皮细胞微核频率的机械菌斑控制和辅助洗必泰(B组)显著比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脱落专门机械菌斑控制没有任何辅助化学菌斑控制措施(A组)。这些发现是一致的,卡林V等人的观察增加1.8%与接触前(0.27%)相比,接受15 ml 0.12% Cholrhexidine漱口液2次,持续2周的患者口腔上皮细胞微核发生率为0.27%。[22]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Erdemir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比较了28名患者接触三种市售漱口水后的微核频率;经微核试验,口服氯己酮(0.2%葡萄糖洗必泰)、安多乐(0.15%盐酸苄己胺和0.12%葡萄糖洗必泰)、坦福乐(0.15%盐酸苄己胺),每日两次,持续1周。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使用漱口水治疗1周后,微核率明显升高(P< 0.05)。
此外,Eren K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让13名志愿者用0.12%的洗必泰溶液漱口18天。在基线和实验结束时,从这些志愿者身上获得颊上皮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碱性彗星试验用于分析每个受试者的100个细胞的DNA损伤。使用洗必泰后,受损的口腔细胞和血细胞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P<0.001)。颊细胞损伤程度与血细胞损伤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23]。
在wistar大鼠中,Ribeiro等人通过单细胞凝胶(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研究了0.12%二葡萄糖酸氯己定对外周血和口腔黏膜细胞的遗传毒性,发现二葡萄糖酸氯己定处理组[24]的白细胞和口腔黏膜细胞的DNA损伤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
以上研究为洗必泰对颊上皮细胞的遗传毒性提供了证据,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0.004%的极低浓度洗必泰可导致细胞功能受损或成纤维细胞[25]的细胞死亡。
表1:对照组(A组)的微核(MN)分布
此外,将成纤维细胞暴露在0.12%的洗必泰溶液中仅30秒就产生了相同的结果[26]。因此,洗必泰对多种真核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细胞毒性机制推测与静电相互作用[27]有关。
研究表明,大约30%的10毫升0.2%洗必泰1分钟漱口液在口腔内结合,随后在接下来的8-12小时内释放,甚至在漱口[28]24小时后唾液中检测到较弱的浓度。
此外,在人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和HeLa细胞培养物[25]中,洗必泰浓度远低于临床牙科使用的浓度已被发现可造成细胞损伤、细胞死亡和蛋白质合成抑制。
表2:微核(MN)在B组病例中的分布
在这项研究中,慢性牙龈炎患者使用0.2%洗必泰漱口水辅助机械菌斑控制的微核频率比单纯机械菌斑控制的患者有统计学上的增加。因此,由于微核是遗传毒性的一个确定标记,我们的结果显然表明,氯己定的使用导致高比率的DNA损伤导致遗传毒性。
总之,我们的微核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抗斑块剂洗必泰可诱导口腔上皮细胞的DNA损伤,从而产生遗传毒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谨慎使用。
表3:50例和50例对照者每2000个口腔细胞的微核频率。
P* <0.01(相对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没有一个
作者感谢他们的机构为这项研究提供了所有的设施。
在此下载临时PDF
文章类型:研究文章
引用:Khan S, Hasan S, Khan AU(2015)洗必泰漱口液对口腔上皮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国际牙科口腔健康2(2):doi http://dx.doi.org/10.16966/2378-7090.146
版权:©2015 Khan S,等。这是一篇开放获取的文章,在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的条款下发布,该协议允许在任何媒体上无限制地使用、发布和复制,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来源。
出版的历史:
所有Sc德赢娱乐国际i Forschen期刊都是开放获取的